繁體中文簡體中文
 
 
時代名鴿
桃園中壢
解讀“黃金配對”
發表:2011/05/31

2009年12月第35期【文:李紅林】

配對之鑰-解讀“黃金配對”

黃金配對一詞源於上世紀的比利時,指一對種鴿在不同時期所繁殖的子代鴿都成為了眾所周知的、傑出的育種鴿或比賽鴿。最為難得的是它們不僅個體品質優秀,而且它們相配後還可將這些優點成倍地遺傳給子孫後代。


擁有“黃金配對”是每位鴿友夢寐以求的事情,一旦擁有那可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情呀!然而也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黃金配對”是否也存在某些特定的模式和規律呢?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我有幸拜讀了中國臺灣武高平先生所著的《詹森育種原理》和黃飛龍先生所著的《命運的鎖鏈》。通過仔細閱讀,我領悟到,若想獲得成功,配對才是最關鍵的。雖說子代鴿的培育沒有什麼現成的理論和做法可以作為依據,但是只要經過自己的細心選配,世代相傳的鴿子是不會一代不如一代的,培育好鴿子的終極目標也會實現的。

經過再三酌量,我把種鴿的選擇及外部條件等硬體逐一整理成文,希望能對廣大鴿友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能夠得到鴿友們的指點,使自己在養鴿的道路上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首先,我們認為“黃金配對”可分為兩種:一是具有育種特質的“黃金配對”。此種“黃金配對”作育出的直子女直接留下作種就可具有平均比例較高的再育種能力,而它們作育出的第二代也會仍然威力無窮。這種“黃金配對”作育出的直子女還可以創造出具有比賽特質的配對。二是具有比賽特質的“黃金配對”。此種“黃金配對”作出的第二代大多數會在日後的比賽中漸趨平凡,發揮得會有好有壞(當然這兩點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摘自《命運的鎖鏈》)。

其次,我認為鴿友需要掌握鑒鴿、識鴿的技能,這一點是養鴿能否成功的關鍵。鴿友只有會鑒鴿、識鴿,才能選種,不然好鴿在手不認得就等於沒有,好鴿在家不利用就等於零。鴿友只有善於識鴿和鑒鴿,才能選擇出優秀的主力種鴿,才能配對成功。

那麼,如何選擇種鴿呢?首先要看其家族中大多數鴿子是否能長期一貫地獲得佳績;其次要選擇近親鴿中的優秀個體,且血系不能太雜,血系太雜的鴿子作種的成功率相對較低;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種鴿的特質。優秀血系的好種鴿應具備以下特質:骨架硬朗,龍骨長而堅挺,曲線適中,恥骨緊閉,握在手裡有種上浮感,偏重墜落的不好;較好的平衡能力,羽毛光亮、輕薄、柔軟、絨滑,翅膀拉開後有明顯的破風口;韌性好,肌肉富有彈性,皮質紅潤,頭部飽滿,後腦較發達,眼位高且居前。所以說看鴿子不能單純地追求血統好,還要看鴿子的整體結構和活力。而那些抓在手裡極力反抗,且顯示出無窮力量的鴿子作種肯定差不了。

育種最好從一羽雄鴿開始,因為雄鴿的遺傳是以血統、智慧及羽色為主。父鴿將X染色體遺傳給兒子,兒子再將X染色體遺傳給孫子或孫女,這樣血統則不會中斷。此外利用血統中斷法還可排除母鴿的不良基因,作出含四分之三某某系的“純”種。A雄繁殖法即採用血統最優秀的雄鴿來配種,基礎雄則採用直系遺傳強者。每年更換配偶,與多羽雌鴿交配,便可建立一脈有潛力的鴿族。之後再用同父異母兄弟姐妹互配,這樣的血緣共通係數最高。但是切忌血統起源不可太接近,否則作出不良後代的比率會增高。若改用“育種公式”則不受限制。其後代既可參賽或留種,也能確保基礎種雄血系不會減弱(自《詹森育種原理》)。

根據《詹森育種原理》一書所講,鴿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買好鴿靠機緣。真正好鴿的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育種方式好比排拼圖,沒有辦法找出缺少的那一片;.選擇母系以繁殖力強,作出的幼鴿入賞率高者為主。雌鴿的遺傳決定後代的體形、活力及眼誌特徵;.善用異色雌鴿,因為它們具有交替遺傳的特性。選用它們可以控制遺傳,作出理想的後代,如絳雌鴿、花頭白翅的母鴿和詹森特有的石板灰鴿,均是如此;.配對時還要遵循兩大原則:一是全舍種鴿的健康狀況不理想時不配對,二是全舍種鴿的素質參差不齊、五花八門時不配對;.絳雄配石板雌。

另外還要注意鴿眼的配法。為什麼鴿眼在配對中如此重要呢?不同鴿眼結構,如砂型、眼色等,代表鴿子的不同能力、智慧及對氣候的適應性等。而鴿眼配的目的就是要作出集父母雙方之長,且具有更廣泛更強適應能力的後代鴿。反之,如果在配對時沒有考慮鴿眼,那麼就有可能導致鴿眼中反映出來的特質失傳。若用紀錄鴿互配,你有可能獲得成功,但是作出好鴿子的幾率相對會較低。要想獲得好的效果,鴿友引進的紀錄鴿本身素質一定要相當高,否則是不易作出好鴿的。

最後,在所有遺傳配對法則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技巧)需要把握,即雜交配對時要有“異中取同”的選擇傾向,近親配對時要有“同中取異”的選擇傾向。“同中取異”也就是在同家族中儘量選擇各方特徵不同而又具有互補性的強者配對(自《命運的鎖鏈》)。

綜上所述,“黃金配對”之所以難遇,主要是因為我們手裡的硬體不夠,也可以說某一方面的條件不能夠互補才產生了不理想的效果。一家之言,希望鴿友能從中悟出一些東西,供大家共同學習。